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位列其中,在一線為功能障礙者提供康復輔助技術服務的專業人員,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閃亮名字”。
在我國,有超過8500萬殘疾人,44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以及數量龐大的傷病人,他們能夠借助康復輔助技術的幫助,改善功能,減少對常規衛生服務、支持性服務以及長期照護的需求,盡可能擁有健康、富有成就、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為有需求的人提供專業化的康復輔助技術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我國的康復輔助技術正處在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階段,人才短缺的問題日漸凸顯,據估計,我國尚需20萬康復輔助技術專業人員。人員的資質管理也亟待完善,雖然在2015年版本的職業大典中已經設立了假肢師、矯形器師、聽力師等崗位,但諸如輪椅和助行器具配置、居家環境改造等常見的輔助技術服務,尚無相應的職業種類支撐。
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康復輔助技術服務人員管理的專業化和規范化,自2011年起和人社部聯合開展的輔助技術崗位培訓累計培訓近萬人次。2014年,國家啟動《職業大典》時,中心就提出了相關的新職業規劃。2018年,中心又聯合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等聯合推動“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的設立,經過數輪的專家論證、答辯與申報材料的修改完善,最終得到正式人社部的審批認定,公開發布。
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將根據功能障礙者的身體功能與結構、活動參與能力及使用環境等因素,綜合運用康復輔助技術產品,為功能障礙者提供輔助技術咨詢、轉介、評估、方案設計、應用指導等服務,最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參與。
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們將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地為功能障礙者的健康“出謀劃策”,讓輔助技術助力人民的美好生活。
來源: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