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歲的王再強出生于姜家店鄉河南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了終身殘疾,過早地體會到了命運的不公,但同時也磨練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他以頑強的毅力戰勝病痛和困難,自主創辦了養豬場,將自己的養豬事業干得紅紅火火,鄉里人親切地稱他為“豬倌”。
王再強用他殘缺的身軀為父母和妻兒撐起了一個家,用堅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一個屬于自己的事業,用自己博愛之心贏得人們的贊譽,他有如今的成就與從小經歷的磨難是分不開的。1歲時王再強就患上小兒麻痹,從別人異樣的目光里,度過了不快樂的童年,到了上學時期,下課后同學們都到操場上又蹦又跳,而他卻只能在教室里羨慕地往外瞧。雖然他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到外面的世界享受陽光,卻給他帶來了很多的思考,他開始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思考人生。
18歲中學畢業前夕,看著年事已高的父母依舊每日操勞,王再強決定放棄學業挑起家里的重擔。他把家里的農活都攬了下來,每天家里地里的來回奔波,又苦又累,剛走出校門的他,雙手很快就磨出了許多血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一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到了第二天,他看到父母疲憊的身影,咬咬牙又走出家門,就這樣,他堅持了一年多。后期他又外出進城打工,由于身體殘疾,工作不好找,只能做那些別人不愛干的活。在這段日子里,從農村到城市,王再強飽嘗了酸甜苦辣,同時也看到了改革開放后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很受觸動,決定嘗試自己創業。
有了創業的想法后,王再強頓時感到生活有了方向,考慮到身體和各方面的原因,他決定把創業定位在養殖業上。他每天深入市場做調查,上網去查看,還閱讀了不少相關書籍,最后決定開養豬場。他買來了很多關于養豬的書籍,又上網查閱一切關于養豬的技術苦心鉆研,經過充分的準備,他的養豬場終于開了起來。最初王再強養了10頭豬,他每天都吃在豬場,睡在豬場,憑著吃苦耐勞與專攻技術,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他不滿足于這種小規模的飼養,將原來的10頭豬發展成100頭。
創業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王再強也曾經歷過毛豬市場低迷,掙的錢全賠了進去,但他沒有放棄,憑借自己的堅強意志挺了過來,現在他的豬場已經有200多頭豬、4個豬舍,王再強成了名副其實的“豬倌”。
王再強自主創業富起來以后并沒有滿足,他深知殘疾人生活的艱辛。于是,他對鄉里有意愿養豬的殘疾人免費提供技術咨詢,還親自去殘疾人家中進行技術指導,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
一路走來,王再強經歷過挫折和痛苦,也感受著成功和喜悅,在他身上,大家看到的不僅是他的成功,更是他的一種積極樂觀,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逆境中求生存和發展的勇氣,一種不斷拼搏頑強進取的意志。王再強為殘疾人樹立了榜樣,他的事跡也在家鄉廣泛流傳,他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為廣大殘疾人做出了表率。(柳河縣殘聯)